“约翰牛”,是一个男性形象的英国化身
“不列颠女神”是英国的保护神,也是英国的化身。
如果你跟英国人提起“不列颠尼亚”,他的脸上会立刻绽放出自豪的笑容。英国人每逢体育盛事,往往都会集结在一起高喊一句“不列颠尼亚”,外人不明就里,原来这是“女神保佑”的意思。“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的保护神,也是英国的化身。英国还有一个代称:“约翰牛”,是一个男性形象的英国化身。上述两个绰号都体现了英国岛国国民的性格特点,但因为各自所折射的英国人的品质以及历史阶段不同,而待遇也大不同,前者广受欢迎,塑像无数,而后者却不太招人喜欢,形象已经淡出大众视野,只在老式酒吧才能看到一点影子。“不列颠尼亚”象征着善良、勇敢和无畏,代表着英国的辉煌过往,“约翰牛”则代表着“笨冷狠”,这在英国人心中早就达成共识。
“不列颠女神”折射创国路
在伦敦国家画廊的油画上,英格兰和苏格兰未统一之前的“不列颠尼亚”女神被描绘为一个美貌的年轻女子。她头戴古罗马百夫长头盔,身披白色的古罗马宽外袍,她通常坐在岩石上的宝座上,手持矛和盾。有时候她手持旌旗,或是坐在波涛上方的球体上,让人感觉她代表的国家仍然处在戒备和动荡当中。到了十七八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开始走向统一,大英帝国的雏形日趋显现。如今在伦敦英格兰银行的建筑门前,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不列颠尼亚”女神形象。为了彰显英国对制海权的重视,以及皇家海军力量的崛起,“不列颠尼亚”不再是一个青涩的姑娘,而是一位日趋成熟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女神被描绘成有着褐色或金色头发的女子,她依然穿戴着古罗马的头盔和宽袍,手持希腊神话里海皇波塞冬的三叉戟,她的身边是绘有英国米字旗的希腊圆木盾,以及一只代表英国力量的狮子。
在欧洲,英国常被欧洲大陆人称为“不列颠尼亚”,这是当年罗马帝国对于英国人生活的“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那个时候英国对于罗马皇帝来说,只是一个“不列颠尼亚行省”而已。早年的“不列颠尼亚”其实指的只是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英格兰的哈德良长城以北,如今的苏格兰地区在当年还是被称作“加勒多尼亚”的异域。
随处可见“不列颠尼亚”
女神“不列颠尼亚”的说法最早要追溯到凯尔特神话中的橡树之神布里奇德或古凯尔特人部族艾西尼人的女王布迪卡。
在今天的英国,各地的博物馆、市政厅建筑外观上,很容易看到“不列颠尼亚”的雕塑:她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目光如炬地望着远方。英国人从她的雕塑前走过,总会看上一眼,口中轻念一句“感谢保佑”。英国人相信这位女神能够护佑自己,是因为从这位女神形象诞生之后,英国一直在向一个强大而日趋统一的国家迈进。
一些英国家庭有女婴诞生,喜欢取名为“布里奇德”,其实就是这位女神名字的谐音。英国人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喜欢这个名字的读音,也是希望自己一直崇敬的女神,能给后人更多的护佑。英国最知名的远洋邮轮之一,名字也是“不列颠尼亚”。女神形象一直在英国央行发行的硬币上,在一代代本土艺术家所创作的绘画、雕塑上。在大众消费品上女神形象也是比比皆是。在英国,矿泉水、巧克力,甚至连纸巾都有“不列颠尼亚”牌。
当今少年不知“约翰牛”
另一个英国绰号“约翰牛”就没那么招人喜欢了。现在很多英国年轻人对“约翰牛”闻所未闻。你去一些英国乡间的老式酒吧,在墙壁上会看到“约翰·布尔”,随着时代变化,他一会儿被穿上海军蓝外套,鼓励年轻人入伍从军;一会儿又被披上英国国旗,斥责同胞在经济滑坡面前气馁。
“约翰”是英国人的常用名,“约翰牛”的说法和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叫“约翰·布尔”的文学人物有关。“布尔”在英语里就是“牛”的意思。1712年,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斯诺特写出短篇小说《法律就是一个无底洞》。书中的主人公约翰·布尔是一个头戴高帽、足蹬长靴、手持雨伞的矮胖绅士。不过那时的“约翰牛”代表的是一个为自由而战的英雄形象。阿布斯诺特最初创造出这个形象,是为了讽刺当时英国的执政党辉格党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外交政策。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约翰·布尔被描述成一个为人愚笨而且粗暴冷酷、桀骜不驯的典型英格兰老牌绅士,相信读过萧伯纳的剧本《约翰·布尔的另一个岛》的人都会非常熟悉这样的形象,而这部剧作的另一个名字就是《英国佬的另一个岛》。“约翰牛”成为“笨冷狠”的代名词。
从英国人对女神“不列颠尼亚”的热爱有加到对“约翰牛”的渐渐遗忘,可以清楚看到英国人自我认知和期望的变化。